三明医改:2012年初,地处福建中部山区的老工业基地三明市,以“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为目标,以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为途径,破除利益纠葛,全面统筹推进公立医院分配机制、补偿机制、考核机制、药品采购、医院管理、医保基金管理等方面一系列综合改革,时称“三明医改”
1. 基金收不抵支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下辖12个县、市、区,户籍人口274.2万。201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14 397万元。2011年,政府通过调整个账、清欠应缴收入等措施狠抓基金收入,然而,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年实际超支仍达20 835万元,分别占到2010年、2011年三明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11.66%、14.42%。对于一个工业老城来讲,想要扭转这样的医保赤字危机并非易事。三明市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以山区为主。作为经济中心的三明市中心,所辖的两区梅列区与三元区三面环山,多山的地形结构造就了三明的经济支柱以农林业为主。上世纪60年代末,“小三线”建设让三明迅速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并且成为福建省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到80年代初,三明的GDP曾一度占到福建省的1/4。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经济崛起,再加上三明地区大型企业的老化与外迁,三明逐渐丧失经济发展优势,如今的GDP已经不足全省的5%。2012年,三明市公共财政总收入仅有121亿。
2. 职工赡养比低
三明市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拖累了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化发展。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即视为老龄化。三明显然已经超过了警戒线。2004年,三明市级参保的退休人员已经占到职工总参保人数的1/3,大大超过了10%的标准。五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职工已经进入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年龄,三明市也迎来了退休的高峰期。2011年,三明城镇职工赡养比为2.06:1,到了2014年,城镇职工赡养比则达到了1.73:1的局面。退休人群的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医保基金扩面的增长速度,人均拥有的统筹基金总量不断下降。2013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缴费人均为2291元,扣除划入个人账户后的人均统筹基金仅为1302元。
3. 看病负担加重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向市场模式演进的过程中,为了起到激活公立医院的效果,政府允许医院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创收:允许利用药品、高新技术补偿提高医院收入,允许通过收支结余发放工资、允许医院通过贷款等形式发展建设。市场化手段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改善了公立医院的供给,然而,随着利益驱动的失控,也带来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公益性缺失等一系列后患。2014年,全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6亿,是1990年卫生总费用的近50倍,特别是2009-2014年的5年间,医药总费用翻了一番。受药价虚高、大处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三明市医疗费用迅速增长。22家公立医院2006-2011年医疗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到近20%。药品收入增幅更快。2008年,三明市医药总收入为8亿多元;2011年,医药总收入达到了近17亿元。
1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至2015年,无论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住院个人次均自付费用比2011年时分别下降203元与437元。
2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大幅提高。2015年,全市22家公立医院工资总额达到8.95亿元,比2011年时翻了一番。
3医院的医药总收入年年高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医务性收入大幅提升,收入结构渐趋合理。
4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安全运行。在2011年还亏损2亿元的基础上,自2012年起年年结余,2015年结余达到8912万元。
5病人转外就医率下降。2011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患者转外就医住院人次占比为7.34%,2015年降为7.02%。
6医院得到可持续发展,全市除了一个县外,其他所有县级医院均建立起ICU病房。改革4年,净增加医生405人、护士1073人,增加高级职称220人。(来自老师所给资料)
两个增加:医院实际收入大幅增加;医务人员收入大幅增加
两个减少:医院医药费用减少;老百姓看病费用减少,看病更加方便(人均出院费用减少,百姓自付比例下降)
两个扭转:扭转了医药费用年年增高的局面,医院收入结构得到改善;扭转了医保统筹基金亏损局面。
(一)“政府财政补偿不是不到位”,而是投入产出比过低
2009年-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财政累计支出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累计1.2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医改各项重点工作。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08年人均80元提高到2015年的380元。2014年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70%和75%,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人均40元,项目类别增加到12大类,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
但是,截至2014年底,全国8677所政府办的公立医院长期负债合计2333亿元,其中地市以上医院占52%,区级医院占9%,县级医院占39%。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防止医保亏空继续加大,将医保资金切块,下定额计划,将医保基金定额“粗放式”地分配到各个医院。每年第四季度,一些医院“总额控制资金”用完,就向其他医院特别是中心城市大医院“推送病人”。
如此一来,不仅导致中心城市大医院“爆棚”,更使一些地方病人因为跑上级医院而吃苦受罪并支付更高的就医费用,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根据人社部门统计,全国大多数地方,职工医保资金都有结余。但一些医保管理、卫生、财政等部门专家指出,医保资金是“结余过多”还是“亏空严重”不能一概而论,至少职工医保就是“总体盈余掩盖局部亏空”,甚至是“假结余真亏空”。
据媒体报道,仅湖南邵阳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该市职工医保累计结余6.5844亿元,其中统筹基金结余2.9284亿元。“实际情况是仅市本级职工医保经办机构累计拖欠医院、药店金额就达到3.2亿元,拖欠费还挂在账上,结余是个假象。”按规定,职工医保每年必须提取相应的风险基金以应对特殊情况,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无法足额提取风险基金。如考虑这一因素,一些地方职工医保基金实际亏空可能更严重。
(二)“看病不是都难,也不是都贵”
群众日益增长的看病就医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阶段性矛盾凸显“看病难、看病贵”从提出之初就充满了争议,这个概念应该在特定的领域和背景下出现,比如大医院看病贵、名医看病难等。这些社会焦点问题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和行业因素,主要还是因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短缺、分布不均等问题较为突出。
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三级以上大型综合医院。名医、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地市以下较为缺乏,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和中级以上医疗人力资源分布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与全国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局面极不相称。谁都知道,乡镇以下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三低一高”(学历低、职称低、待遇低、年龄高)问题较为突出,受职称评聘、收入待遇、发展预期等方面影响,基层医院优秀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医生老化这个问题一直未解决,有些地方乡村医生缺失严重,导致至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没有了乡村医生。
与之相反,群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浓,迷信大医院、名医生的“盲从”就医习惯,使群众在看病时“一股脑”地涌进大医院,甚至不惜到省城、到北京、上海等知名大
医院,既浪费了有限医疗资源,也增加自身看病就医负担,也助长了所谓“看病贵、看病难”社会现象。
(三)“取消以药养医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与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
国家花大力气推行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实行“零差率”药品销售,从下到上逐级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似乎把“以药养医”作为当前深化医改问题的“罪魁祸首”,大有“横下心一切了之”的决心。而在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以药养医”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长期市场化形成的相关利益纠葛。
医药市场是完全市场化机制,而医疗市场却是政府主导下的垄断竞争市场机制。两种不同的体制机制下,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是很难干预到市场供需调节的。而药品招标的政府主导机制,违背了市场供需调节规律,致使市场和政府“双向失灵”。
单纯的取消药品加成,看似补偿机制设计充分考虑收入的影响,但是对成本意识的“无知”,对医院药品临床应用相关的高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成本、药品存储出库过程损耗成本却没有任何补偿,致使成本转嫁到医院或者患者。而医药企业面对改革的应对在“垄断”和“反垄断”之间反复博弈,多起药企状告省级招标平台和行政部门的案件也从法制层面宣告了改革设计存在的缺陷。
(四)“医药、医疗、医保联动机制是解决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途径”与患者利益的无视和缺失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就如何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如何设计具体补偿办法仍旧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公立医院改革不能无视患者的利益和呼声,单纯的“三医”联动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艰难过程,而群众看病就医才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公立医院改革如果取得显著成效,急需一个能够使政府各部门聚焦医改的突破口,一个能够满足各方特别是群众期待的突破口,一个一揽子解决医患、医保、医药、医疗四方问题的突破口,一个使公立医院改革能够“符合逻辑、遵循规律、方法科学、目标可及、过程可行、结果可考”的突破口。但是医患对立、医保收支失衡、药品虚高等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形成的机制或根源,主要是所谓的医疗机构“扭曲的补偿机制”或“浪费型补偿机制”。
"三明医改”是我市(三明市)对医疗进行改革。由我县(尤溪县)作为试点县率先获得成功。
“三明医改”成功解决了中国医疗界长期悬而未决的三大难题:看病贵,看病难,医保压力大。
三明医改通过降低了药品价格,控制药品比例,不用进口药,贵药,药企无利可图,只好降低药品生产成本,用质量差的药代替,这样老百姓看病花钱就少了,成功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医保投入大大减少,于是医保财政投入大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由于药品质量差,品种少,医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病人来了医院看不好病,只好去其他私立医院或者其他县市,如此看病再也不需要挂号预约排队了,这样看病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这使得国务院全力推广的医疗模式。
三明医改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建立起了“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的改革路径。医改路径按照改政府、改医药、改医保、改医疗的路径分为四个步骤系统性地展开,被称为“腾笼换鸟”四举措。
2017年6月世界银行行长到我县(尤溪县)考察医疗体制改革,其次8月国务院刘延东在福建省省委书记尤权和福建省省长于伟国陪同下乘坐动车,到我县考察医改改革。刘延东首先到我县(尤溪县)总医院和尤溪县西城镇七尺村卫生所、三明市医保管理中心尤溪管理部考察,向基层医务人员、患者和管理人员实地了解医改重点工作。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广医改试点成功经验,强化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攻坚克难,持续发力,推动关联性标志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搭建好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看到村民们气色很好,刘延东很高兴,她说,三明是全国医改先锋,习总书记专题听取汇报,三明经验在全国推广。现在国家政策好,各级党委、政府都很关心百姓健康,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县、健康村建设,大家不仅生活要富起来,而且身体要更健康,希望大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少生病、晚生病、生小病,健康生活,健康长寿。
刘延东说,通过实地考察尤溪县总医院,看到三明的医改探索又有了新的提升,老百姓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保支付可持续,有效防范了风险,特别是县总医院向自己开刀,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要求自我革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费用,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并通过总医院这种紧密型医联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了基层医疗水平。希望县总医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在“三医联动”、分级诊疗等方面创造新经验。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推进医改的“牛鼻子”。三明市医管中心尤溪管理部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杠杆,实施市、县、乡、村四级共保,增强各级医疗机构节约基金意识,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刘延东认真听取全病种付费管理、开展在线监控、延伸服务窗口等情况介绍,与现场群众亲切交谈。她说,建立完备的中国特色医疗制度,保证全国人民健康,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勇于改革、敢于担当,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医保制度,打通医改“最后一公里”,把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好。
“三明医改”成功在福建省和江西省推广。其后向全国推广。后面几年全国市县领导都到我县(尤溪县)考察医疗改革制度。所以我市的“三明医改”可是很火。在我县就火,我县的老百姓对这个点赞。也为老百姓省钱呐!你们说我市是不是很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