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国医生完成的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与药物对照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杂志,这个研究的通讯作者,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焦力群教授,而让我们骄傲和惊喜的是,焦教授是地道的济南人,更是我们“宣武医院济南医院”的院长。
在此,谨代表中心医院党委和全院职工,向焦力群教授所取得的这一项国际顶级医学研究成果致以热烈祝贺。
*焦力群教授(左二)在中心医院东院查房
JAMA杂志,即《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自1883年7月14日在美国芝加哥市创刊,为国际四大著名医学周刊之一,迄今已有近120年的创办史,有19个在全世界各地发行的"国际版本"(International Edition),总发行量近40万册,有"国际大刊"的美誉。
先说说这个手术和这个研究,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发明于56年前,是针对脑动脉闭塞的病人,将颈外动脉的分支缝合到颅内动脉上,从而实现将颅外的血流引入颅内,减少未来脑梗塞的风险。自从这个手术诞生之后,就有很多医生希望明确手术是不是比用药更好,但始终无法证明,之前国际上曾有两个类似的研究,最终都因为手术的并发症太高而失败了。焦力群教授团队是在2012年,获得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的支持,开始针对搭桥手术和药物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经历了十年艰苦卓绝的工作,才得出最后的结果,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只有6.2%,远低于美国CMOSS研究的15%,这说明中国医生具有更精湛的手术技艺和管理能力;虽然最终并没有证明手术比药物更好,但如果没有并发症,手术后2年时间出现脑梗塞等情况的几率只有1.8%;另外,焦力群教授团队还发现了在一部分人中,手术比药物治疗更好,也将成为他们以后的研究方向。
初识焦教授,是在2021年,我们中心医院积极联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行合作。因为,宣武医院是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是国内神经科学专业领域“天花板级别”的医院。我们希望将这样一个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山东,在济南建立“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为山东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焦教授作为国家医学中心战略发展部长,与我们进行了初步接触,很高兴知道他是地道的济南人,成长于山医校园,曾在齐鲁医院学习和工作多年,20年前到北京求学,已经成为国内顶级的脑血管病专家。我们的交流非常简单有效,因为焦教授具有山东人直爽的性格和对学科发展的执着追求。去年,我非常欣喜地看到焦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杂志,发表了颅内动脉支架的临床研究,填补了中国医生在此领域的空白。如今,仅仅一年时间,还是JAMA杂志,这个我们遥不可及的顶级医学期刊,再次发表了他们脑动脉搭桥手术的研究,这是中国医学界的骄傲,同样也是我们山东人和济南人的骄傲。
恰逢此时,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批准了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我们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济南医院”名列其中。这在中心医院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些朋友问我,我们山东的大医院很多,为什么要在济南建立“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呢?我想,焦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就是答案。首先,我们希望带来更先进的临床医学理念,焦教授团队连续2年发表顶级医学研究,这2项研究都是集中于脑梗塞和脑动脉狭窄与闭塞,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去年的研究是支架的介入治疗,而今年则是开刀的搭桥手术,这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治疗方法,基本是由两个不同科室的医生来完成。但在宣武医院这个顶级团队中,医生们具有最全面的技术和客观的选择能力,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疾病而非技术本身,所以不会根据自己会什么而做什么,而是从病人的个体特点出发,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这就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这样的医疗团队是国内普遍缺乏的,相信“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的建立可以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医疗服务理念;第二,在认识焦教授之前,其实早就听说过他,作为国内顶级团队的领头人,他们引领并开创了大量新型手术,有一些都是在国际上首创的手术方式,具有极强的技术能力。同时,宣武医院号称神经介入的“黄埔军校”,从凌锋教授开始,就坚持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医生培训制度。焦力群教授本人还是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培训的负责人,在山东,大部分从事脑梗塞外科和介入治疗的医生基本都曾受教于宣武医院这个团队。所以,我们希望引入最顶尖的技术和最好的医生培训体系,为山东省各级医疗机构培养更多的好医生;第三,我们拥有众多非常好的医院和医生,但的确缺乏可以引领医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团队,从这2个发表在JAMA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差距。虽然山东的医院和医生也有参与其中,但却始终没有团队可以引领这种顶级研究。同时,我们的医疗产业发展也缺乏来自医院和医生的强有力支持,缺乏我们常说的“Idea”和“Vision”。焦教授团队不但在临床研究领域成绩斐然,还有很多发明专利,与很多国内创新企业联合研发了新型的诊疗器材和设备,就在申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已经将2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型器材临床研究落户到“宣武医院济南医院”来完成,并引入1个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准备落户济南。这些,就是我们最想做的,用高水平医生的智慧创造更好的诊疗利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今天,看到CMOSS研究在JAMA发表,由衷的感到高兴,祝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焦力群教授团队的同时,也非常感谢宣武医院的领导。因为,焦力群教授即将作为“宣武医院济南医院”的院长来山东工作,并带来一支在医教研等各方面都十分突出的专家团队,期待我们的“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成为山东省神经科学新的高地,让更多山东患者获得与宣武医院一样优质的同质化医疗服务,更多的山东医生做出更优秀的研究,更多的创新企业带动山东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
李梦瑶 济南报道
近年来,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文明实践引育志愿服务等方面,创新模式、深化探索,凝聚“北村一家人”力量,打造“志行北村”志愿服务品牌,构筑了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多头问需,探知志愿服务需求“点”。北村街道积极探索以社工部为牵引,基层党建、文明实践、红色物业、网格治理有机嵌入的民生需求工作机制,切实延伸掌握社情民事的感知“触角”。街道目前已建立起完善的智慧网格平台,该平台拥有6大板块、36项服务事项,同时配套“北村小管家”工作载体,通过“一格一码一键”,实现直通民生需求;引进“红色物业”,四大片区、八大网格包片管理环境卫生、停车管理等36项服务内容,“管家式”服务居民家门口的“烦心事”;此外,各社区充分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在北村东区社区、北村西区社区等四个社区,搭建“妍民情议事厅”“小院议事”“温馨365”“协商议事”“和事佬议事会”等协商议事载体,发挥楼院自治协会、社会志愿者协会、社会组织联合会“三载体”作用,年内协商解决百姓难题200余件,吹响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集结号”。
多元发力,激活志愿服务联动“线”。街道、社区建立“手拉手”工作机制,聚资凝智辖区“双报到”单位、志愿者队伍,共建盟友达31家,充实供需清单,增加“公益课堂”“医疗康养”等项目18项,开展楼道美化、公益大集、环境治理、义诊、义剪、结对帮扶等各类活动30余次,惠及群众2000人次;深化志愿品牌打造,组建“北村一家人”志愿服务阵营,搭建“志行北村”公益平台,发动好辖区老工人、退役军人等先进集体,壮大志愿服务队伍16支;组建新就业新业态“新力量”志愿服务队,43名“外卖”“快递”小哥担当“社情前哨”,社区每月召开“小哥茶话会”,先后征集42条社区环境、小区治理建议,“新力量”通过“新新向党”小程序“随手拍”和“北村小管家”app,解决消防通道占用、公共设施损坏、杂物堆放等问题120件,社区环境干净有序。
多措并举,提升志愿服务覆盖“面”。各社区充分运用文明实践等工作载体,积极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上半年组织开展科普讲座、读书会、八段锦操、舞蹈课、声乐教学、学前教育宣传、做绿植小主人、“井”上添花环境美化等志愿服务活动58场次;聚力“一老一小”,开设青少年儿童“益”路同行四点半公益课堂、寒暑期公益课堂,招收新就业及家庭困难群体子女,提供作业辅导、艺术培养、兴趣阅读、公益活动等服务,解困特殊家庭80余户,护航帮扶20余名困境、留守儿童。设置“启智”课堂,设置隔代照拂空间,打造老幼皆宜的综合服务矩阵,供给“一老一小”特色服务;依托辖区教育机构以及本土红色资源阵地,搭建“社区老年大学”“科普大学”“青年夜校”“公益课堂”等学习教育载体,开展快乐拼装、亲子阅读、儿童友好义卖、运动会、文明文化等各类活动80余次,服务留守妇女、老年群体等300人。
多思善为,打造志愿服务共同“体”。街道注重以评促优,全面激发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等各类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高涨热情。活用积分兑换管理办法、志愿者表彰奖励等机制,结合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定期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积极分子组织推荐等活动,有效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目前,全办活跃志愿者200余人;成立“凌峰公益基金”,动员辖区企业、慈善团体及社会各界力量,以公益合力助力社区助学、助残、助老等慈善活动,帮扶特殊居民260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近年来,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积极探索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模式,以北东社区为试点,创新实施“135”晓妍基层治理工作法,驱动治理直通车、志愿大篷车、成长大风车“三驾并驱”,全面激活群众共建共治热情,打造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北村样板”,先后荣获“山东省绿色社区”“山东省全民健身最美社区”等近二十项省、市级荣誉。
北东社区党委坚持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数字赋能,统筹整合资源,构建“一网到边、一贯到底”的红网体系,让基层“末梢”变治理“前哨”。
一是明晰“组织网”。强化党建引领,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原则,建立6个居民网格,延伸细分38个楼栋微网格,按照“1专职+N兼职”网格员负责制,配强86名网格员,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微网格”治理构架,精准赋能基层治理“一网统管”。
二是搭建“智慧网”。开发上线“智慧社区”网格化平台,扩容党建引领、应急指挥、矛盾排查、城市管理、智慧物业、经济运行等6大板块、36项服务功能,链接“北村小管家”,“一格一码一键”直通民生需求。今年以来,接收处置平台诉求361条,其中,源头化解、消除隐患67处,排查解决矛盾纠纷32起,12345市民投诉热线投诉率减少60%。
三是织密“服务网”。整合社区空间资源,建构了以“幸福邻聚里”为核心品牌的9大服务场景,打造了邻里会客厅、幸福食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成长驿站、红色物业、综合治理中心、睦邻公园,形成高度集成的“15分钟缤纷生活服务圈”,涵盖邻里交流、阅读学习、饮食、事务、纠纷、医疗、健身、养老、托育等生活配套需求,形成多场景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与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缤纷服务。
北东社区党委聚力放大党建联盟整体效应,探索“四个一”党建联动机制,做实党建“零距离”凝心行动,实现志愿为民新常态。
一是充盈“一张清单”。社区党委建立“手拉手”工作机制,聚资凝智辖区驻地单位、“双报到”单位、志愿者队伍,共建盟友达31家,充实供需清单,增加“公益课堂”“医疗康养”等民生服务项目18项。今年以来,开展楼道美化、公益大集、环境治理、义诊、义剪、结对帮扶等各类活动50余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
二是壮大“一支队伍”。充实“北村一家人”志愿服务阵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31支,志愿者1600余人,辖区党员、匠心北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全方位擦亮街道志愿旗帜,开展科普讲座、读书会、八段锦操、舞蹈课、声乐教学等“志行北村”公益行动58场次,以志愿活动引领文明新风。其中,新业态“新力量”志愿服务队,223名“外卖”“快递”小哥担当“社情前哨”,解决消防通道占用、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129件。
三是创新“一种模式”。推行实践志愿“幸福币”兑换机制,社区、商户、居民三方参与、良性运转,结合先锋党员、文明实践等形式,志愿者以志愿服务取得“公益效益”+“奖励效益”,商户以提供服务获得“公益效益”+“经济效益”,良好的公益生态引领辖区文明新风。目前,已有40余家辖区业户入驻,可兑换服务达68类。
四是育强“一支基金”。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基层慈善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成立“凌峰公益基金”,调动居民与驻地企业参与共治共管积极性,提升社区“造血”功能,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实施“爱眼计划、暖心计划、种子计划”等服务项目,陆续启动了“银龄理发”“幸福食堂”“夏日妍学堂”等公益行动,逐步形成以社区基金为纽带、协同联动为方式、慈善项目为核心、专业服务为支撑、多元参与为保障的公益发展实践之路。
北东社区党委积极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全龄化成长空间,充分借力党建资源、本土资源、文化资源等“阳光雨露”,精准滴灌+深耕细耨,保障党员群众、妇女儿童、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向阳生长。
一是聚合红色党建“资源链”。打造红色阵地,做活社区党校“一站式”教育“综合体”,联动辖区四家红色教育资源单位,构建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四种精神”现场教学路线,年均培育党员4000余人次;擦亮文化阵地,立足工人工业文化,打造“印象·工人新村”文化展览馆,展现天桥工业发展的高光时刻和工人新村的历史变迁,传承工匠精神,年均接待参观3000人次;筑高师资阵地,配强“专业化、多元化、本土化”百名师资队伍,举办“党建+技能”融合课堂,年均提供400个课时。该阵地被评为“首批济南市市级党校样板校”“济南市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二是擦亮一老一小“特色链”。拓建1000㎡服务场所,链接辖区6000㎡服务阵地,全方位供给“一老一小”特色服务。一是开办儿童成长营。联合济南市青少年宫五一分宫等4家单位成立“校外教育联盟”,开设青少年儿童“益”路同行四点半公益课堂、寒暑期公益课堂,招收新就业及家庭困难群体子女,提供作业辅导、艺术培养等服务,解困特殊家庭80余户,护航帮扶20余名困境、留守儿童。二是搭建“幸福邻聚里”。做活“社区老年大学”“科普大学”等学习教育载体,开设声乐班、舞蹈班、养生讲座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组建“小巷医生”服务队、银发互助服务队等志愿队,开展老年体检、爱心配送、代理代办、理发康健等服务,参与互助服务群体700余人。
三是延伸成长成才“培育链”。聚焦基本任务夯基铸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置政治理论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时政热点等7项课程;聚焦能力提升赋能成长,设置招商引资、应急处置、公文写作、服务群众、就业培训等专题15项课程;聚焦本土特色圈粉引流,编制《印象工人新村》党校电子课本,筹备《北村的三件喜事》《“黄河车”驶来,一举改写“缺重”历史》等本土党课50余堂;聚焦追梦青年提灯引路,开设“青年夜校”,设置视频拍摄、形象管理、手工制作、艺术欣赏等8项课程,为社区青年畅通交流平台,碰撞活力生活。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孙业文)